顶部logo

安博app下载/品质管理

“十招”拆解网络谣言(上)

2023.12.02 作者: 安博app下载/品质管理

  关于谣言的定义很多,但有三个缺不了的因素:本质的不真实,受者存在知识盲点、传者缺乏自我规范。谣言是对人、对社会事件的一种不确切信息的传播,由于它具有混淆舆论的特点,往往造成极坏的影响,轻则侵犯公民或社会组织的个体权利,重则造成社会恐慌,危害国家安全。研究谣言,是为了应对谣言。本文从舆情实战出发,结合多年处置经验,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网络谣言作为例证,做以拆解。

  【释义】此类谣言危言耸听,完全捏造事实。因传者和受者盲从跟风心理,形成“宁信其有不信其无”的心理定势,极易蛊惑人心,加剧社会恐慌,对社会正常秩序造成破坏。常见于食品安全和社会治安领域。

  “无中生有”在诸多谣言中性质最恶劣,正因为凭空杜撰,所以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,能迅速撩拨网民情绪,实现病毒式传播。在监测到谣言之时,相关职能部门要下活“先手棋”,以及时、准确、权威、科学的信息辟谣,挤压谣言传播扩散的空间,将谣言可能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。

  2017年2月,微信平台上流传着一段两分钟的视频。视频中,一男子不断将一个个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,经过熔解、拉丝、切割等工序,最终生产出一粒粒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。视频配有文字称,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的步骤。塑料行业的人说,视频中所用的设备是塑料行业中很常见的塑料造粒机,工厂把回收来的塑料放入塑料造粒机,生产出再生塑料颗粒,之所以做成颗粒状,是为便于进行储存、运输。而且,塑料颗粒的成本比大米贵,商家没有必要用塑料去替代假大米。随后,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其官方微信“中国食事药闻”也以专题形式对“塑料大米”事件进行了辟谣。

  【释义】这种谣言捕风捉影,往往有基本的事实,但进行了夸张处理。而且,越是荒诞不经的传闻,人们往往越敏感,越容易相信。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中,此类谣言往往在短时间内传遍千里,成为舆情处置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和节点。大道不行,小道必猖,在真相模糊之际,谣言“适时”地满足了人们的“信息饥渴”。

  此类信息源于事实,经过各种改造升级后,很容易蒙蔽普通吃瓜群众。一旦谣言成了“气候”,处置起来相当费事,而且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。应对之策,首选控制舆情源头并抢占舆论制高点,通过客观真实的信息斩断传播链条,防止谣言串烧。

  2016年4月2日下午,沪蓉高速常州段发生多车相撞交通事故,就在各方紧急救援之际,一则消息在微博、QQ群、微信群、“朋友圈”等互联网空间迅速流传,称现场有“87车相撞,167人受伤”。在有关部门调查的最终结果未发布之前,这一个数字在网上迅速传播,引起了极大关注。当晚,江苏省公安厅网络警察总队官方微信就此指出,该消息是谣言,并已锁定谣言传播者,敦促有关网民马上删除不实言论,如果继续恶意造谣传谣,将依法处理。

  【释义】网络谣言与碎片化传播紧密关联。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分享自己获得的消息,但这类信息只是站在某个角度去观察问题、事件,而不是用全局的、整体的、发展的眼光去分析、判断。如果描述事实的视角或文本不自觉地带有主观色彩,在描述消息时就很容易用自己的角度去引导读者思考,而主观角度所具有的片面性足以让消息变异为谣言。

  信息碎片分割传播平台,增强了信息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。此类谣言如同盲人摸象,所见(感知)皆事实,但属于局部、有限、滞后的事实,通过多平台传播分散了受众注意力,造成思维混乱与偏信盲从。从传者角度来说,抓住一点,不及其余;从受者角度来看,一叶障目,不见泰山。

  2017年7月,网上流出一段姚明疑似被捕的影片,上载者还发文表示:“姚明吸毒被抓,真的可惜,名誉扫地,影响下一代深远!”画面中,只见姚明穿着卡其色上衣、牛仔裤和白球鞋,头部垂低,双手放在身后,身旁还围着一群“警察”,乍看之下就像被捕。

  其实片段拍摄于6月27日,姚明当日去四川绵竹市体育馆看青年篮球锦标赛,活动结束后,保安为姚明开路,好让他离场。而姚明的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俱乐部也回应“网上谣言断章取义,不可信”。

  【释义】这种谣言最大的特点在于细节真实,但真实的细节组合起来构成虚假的整体,有真的成分也有假的内容,往往真的东西里面被掺入假的因素。在谣言传播过程中,人们往往会通过你自己的愿望、习惯、关心、偏见、期待,对谣言进行个人的加工、改造,不少人会对传播的内容做个人发挥,“创造性”地添加不可思议的内容,一经传播,就会慢慢的变离奇,越来越走样。

  与断章取义类谣言不同,移花接木类谣言堪称片面信息之集大成者,真相就隐藏在错综复杂的细节之中,然而一些网民对真相的把握能力相当欠缺。根据此类谣言细节真实而整体虚假的特点,应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舆论对冲,通过正向、高强度、多渠道、全方位的信息投放扭转舆论态势,遏制造谣者撩拨社会反向情绪,实现舆论反转。

  2016年5月,广东揭阳一些市民在微信群、“朋友圈”、QQ群中看到这样一则“通知”,内容为“本月15—25日期间室外不要晒被子,衣服,不要吃外面的食物。最好能够降低郊外,户外活动。飞机撒药治白蛾,大家把爱心传递下去”。媒体了解发现,该信息来源于安徽淮北,同样的信息曾出现在全国多地,聊城、杭州、日照、营口等地纷纷“中枪”,发布信息的单位有的显示为“农业局”,有的显示为“林业局”,有的则显示“园林办”,随后各地新闻媒体作出辟谣。

  【释义】在信息时代,甄别信息是一个必备的技能和素质。如果缺乏必要的常识,就很容易被拼凑剪接的伪科学、煽动言论所迷惑。这类谣言多见于自媒体,一些传统媒体把关不严也会“溜”出此类新闻。这类信息披着“新闻”的外衣,打着“舆论监督”的旗号,看似严谨,其实就是将事实解构携带“私货”,与真实信息混在一起,难以分辨。如果别有用心之人煽风点火,谣言的扩散和传播就会越发不可收拾,最终被绕进“坑”里。

 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,“把关人”缺失现象严重并引发难以处理的后果,是鱼目混珠类谣言出现的背景。当传统的“把关人”理论遭遇当前日新月异的网络传播环境时,其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效力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。此类谣言的应对可以遵循“网来网去”的双刃剑特点,在更高层面、更权威平台发布真实信息,利用网络传播环境的开放性、传播主体的多元化、传播形态的交织性等特点,去伪存真。监管部门也应加强查处整顿力度,形成合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