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部logo

安博app下载/品质管理

李嘉诚:创业初期面临倒闭力挽狂澜积累千万资本

2023.09.13 作者: 安博app下载/品质管理

  连续21年蝉联香港首富,连续15年华人首富,这个难以超越的传奇,属于一位白手起家的实业家——李嘉诚。

  财富的代际传承是容易的,比如李嘉诚的子女可以轻松拥有地位和资本,站在巨人肩膀上大展宏图,但创造财富的过程却是艰难的,李嘉诚一生的高光时刻有很多,超越置地,收购和黄港灯等,但这一切的起点,不过是一个失去父亲的少年苦苦谋生。

  父亲病故后,为帮助母亲养活三个弟弟妹妹,15岁的李嘉诚开始谋生,无经验、瘦瘦小小的他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茶楼跑堂的工作。

  他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,对自己提出了一系列要求。时刻揣摩茶客的身份和消费心理,然后找机会验证,记住常客的爱好和习惯等。

  李嘉诚对每一位常到茶楼的顾客几乎都做到了心里有数,对他们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都了如指掌。比如谁爱吃虾、谁爱吃鱼,谁爱喝红茶、谁又爱喝绿茶。这一招令客人们十分满意,很多人成了茶楼的回头客。

  在茶楼干了一年多,在经营钟表行的舅舅邀请他为自己打杂,李嘉诚当然也不满足一直做跑堂,因此答应了舅舅的好意,在这里,他进一步展示出自己的才能。

  一开始,舅舅没有向店员介绍李嘉诚是自己的外甥,只是给他安排了各种杂活儿,也没有让他接触钟表,伙计们根本不在意这个小孩。但李嘉诚不仅做好了自己分内的事,还积极学习钟表知识,仅仅一年时间,他学会了修理钟表和销售技巧,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和沟通技巧赢得了同事的好感。

  共事过的店员曾回忆:“嘉诚是年纪最小的店员。开始谁都不把他当一回事,但不久都对他刮目相看。他对钟表很熟悉,知识很全,像吃钟表饭多年的人,谁都不敢相信,他学师才几个月。”

  舅舅看到他的表现很开心,对他寄予厚望,李嘉诚也可完全在舅舅的钟表行干一辈子,他后来还娶了舅舅的女儿,也就是自己的表妹。换做一个普通人,接管舅舅的钟表生意,也是富足美满的一生,但李嘉诚却没有止步于此。

  一年后,他离开了钟表行,做了塑料厂的推销员。在当时看来,丢掉前途无量的钟表店工作做销售,简直昏了头,但李嘉诚却认为这是接触新事物、学习新技能的好机会。

  塑料商品推销员的经历,对李嘉诚的帮助是多方面的,他学会了销售技巧,还交到了不少朋友。更重要的是,他意识到塑料产品好看、轻便、便宜,市场广阔,因此萌生了办一家塑料厂的想法。

  多年积蓄加上亲友资助,1950年,年仅22岁的李嘉诚用五万港币创办了“长江塑胶厂”,成了小小的李老板。

  工厂取名“长江”,意在“长江不择细流,故能浩荡万里”。他希望恢弘的事业起步于这个小工厂。但这家寄予厚望的工厂没有一点“浩荡万里”的迹象。

  为了省钱,工厂选址在偏僻的筲箕湾,员工中不少是快速培训就上岗的“半吊子”,而生产机器更是二手的便宜货。

  李老板也很清楚自身实力,因此卖的都是儿童玩具、塑料水壶、塑料水桶等质量不高的、面向中低端消费者的产品,在价格足够便宜的情况下,哪怕产品有少许瑕疵,也不可能会引起消费者太大的反感和抵触。

  或许由于太过顺利,李嘉诚变得有些急躁了。他明知道工厂的生产能力有限,还是大胆结下了一些比较大的订单。为此扩招人手,昼夜不停地赶工,产品质量慢慢的变差,开始遭人投诉,要求退款。

  这下,收到货的想退货,而没收到货的在催货,如果不及时交货,就要赔违约金,如果赶紧交付,劣质产品又是一颗定时炸弹,无论哪种情况,都难以收回货款,收不回钱就还不了银行贷款,小小的长江塑胶厂面临裁员倒闭的风险。

  这是李老板遇到的第一个“商业危机”。半世纪后,李嘉诚早已站在了财富之巅,但在当时,几万元差点憋死英雄汉。

  痛定思痛,李嘉诚决定以诚为本,尽力挽回损失、重建信誉,他做了三件事,放在今天都是教科书级别的。

  首先,召集员工开会,李嘉诚坦诚地承认自己经营错误,不仅拖垮了工厂,损害了工厂的信誉,还连累了员工。从今往后,保证与员工同舟共济,绝不损害员工的利益来保全自己。李嘉诚说了一番共渡难关、谋求发展的话,员工的不安情绪基本得到稳定,士气也不再那么低落。

  其次,李嘉诚一一拜访银行、原料商、客户,向他们认错道歉,祈求原谅,并保证在放宽的限期内一定偿还欠款,对该赔偿的罚款,一定如数付账。李嘉诚的诚实,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谅解,银行放宽偿还贷款的期限,但在未偿还贷款前,不再发放新贷款。原料商同样放宽付货款的期限,对方提出,长江厂需要再进原料,必须先付70%的货款。客户大部分还是做了不同程度的让步。李嘉诚的“负荆拜访”达到了初步目的。

  最后,他为了快速收回货款,将现有库存绝大多数按照“次品”标准低价卖给了旧货收购商,收到的货款偿还了一部分债务。

  稳定人心、赢得信赖,加上亲友们慷慨地资助,李嘉诚获得新订单,筹到购买原料、添置新机器的资金。

  积极进取、善于反思的人会把危机变成吸取这次的教训的富矿,这次的事件不仅没有打垮李嘉诚,还为他上了生动的一课。李嘉诚给自己立下座右铭:稳健中寻求发展,发展中不忘稳健。

  一间小小的塑料厂,虽然顺应时代,但因为竞争非常激烈,掀不起什么风浪,帮助李嘉诚实现原始积累,有能力跻身房地产事业的是“塑料花事件”。

  一天,李嘉诚无意中发现,米兰一家公司生产出了塑料花,美观便宜,还不用浇水,苦思发展的李嘉诚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商机。然而,当时的香港还没人会生产这种塑料花,他立刻决定飞到米兰,把这项技术带回来。

  他来到米兰,却发现根本买不起塑料花技术,于是开动脑筋,在三个月的签证有效期内,在塑料花工厂偷师学艺,一面打工,一面和技术人员“闲聊”,一面观察工厂的制作流程,将塑料花生产的细节全都记在心里。

  回到香港后,凭借物美价廉独一家的塑料花一下子红遍了全香港,加上他到处奔走,促使媒体大肆宣传,塑料花走进了千家万户。李嘉诚也被称为“塑料花大王”。

  也许是遭人眼红,抨击长江厂的文章很快出现在报纸上,有记者用揭露黑暗现实的口吻将他的公司说成一个大杂院。“不但所有厂房都是破烂陈旧的,就连生产塑胶花的机器,也没有一台是货真价实的,都是一些塑胶厂淘汰下来的废旧机器,被他买到手以后,修修补补,勉强维持生产。”

  看到苦心经营的工厂被大肆抨击,李嘉诚气不打一处来,但是他很快冷静下来,仔细思考之后,决定不走寻常路,充分的利用这种免费宣传。

  代销商们惊奇地看着这个诚实勇敢的年轻人,以及他生产的优质塑胶花,他们为香港有这样灵敏商业头脑的创业者感到自豪。不少代销商真的到“长江塑胶厂”来参观订货。

  李嘉诚还来到报道负面新闻的这家报社,将工厂的照片和塑料花实物拿给主编看,了解到真实的情况的主编又羞愧,又惊奇,决定派记者到长江厂实地采访。很快,一篇名为《请看李嘉诚创造的奇迹——简陋的厂房设备,优质超群的产品,当今香港工业之翘楚的诞生》的报道见诸报端。

  从此以后,长江厂稳定发展起来,1958年,李嘉诚离开了偏僻的筲箕湾,在繁盛的工业区——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,开始入场房地产,而塑料厂在其后十余年间长期处在领头羊,为他积累了数以千万元资金。

  从出身看,李嘉诚拿的绝对是一手烂牌,但正是因为现实的困窘,逼迫他必须开动脑筋谋生,压力变成了实现自我的动力。在创业路上,李嘉诚遇到的困难曾坑过千万人,而早年积累的经验智慧,帮助他化险为夷,积累了最早的人脉与资本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